close

 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
 當大海有了智慧,第一個念頭竟是殺人……

 在秘魯,一名漁夫從海上消失。
 法國頂級餐廳「三個胖子」的廚房裡,鮮美的龍蝦用牠黑色的眼睛盯住大廚,然後,自己爆炸了。來自海底的訊息,從都市下水道流瀉蔓延……
 加拿大沿海的鯨群遲到了好幾個星期,受到賞鯨民眾歡喜相迎時,竟反常地聯手展開攻擊。
 蚌類開始擁有導航的本領、湧向行駛中的貨輪,直到船舵被絞碎成堆的蚌殼堵到動彈不得為止;墨西哥梭子蟹引發了中毒恐慌;一群群劇毒的水母聚集岸邊,威脅著澳洲和印尼。
 交織在深海中的電纜被扯斷了,大西洋兩岸完全失去連繫,電話、網路頓時成了廢物;直布羅陀海峽、麻六甲海峽和英吉利海峽,地球上最重要的貿易命脈一一癱瘓。
 這一切之間似乎沒有任何聯繫,但身為生物學家,西谷.約翰遜不相信巧合,他意識到,有什麼在利用大海來反撲人類。鯨魚研究員李奧.安納瓦克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他不得不面對鯨魚旅遊業的瓦解、狂熱的環保分子,和掩蓋真相的美國軍方。
 海的世界裡,似乎有了什麼聯盟。策略。有計畫和智慧。
 但,究竟是什麼樣的計畫?又是「什麼」導演了這一切?科學家們不得不承認,人類對這顆自以為統治千萬年的星球,了解的程度並不比太空多……

         

 其實,一開始對它有印象是因為念代數念到瘋掉,想說「哇,群也能寫小說啊,這作者數學蠻強的」;後來回去想想才發現這書名明明是德文可是不是代數裡面那個「群」(die Gruppe),而是指「群體」(der Schwarm,一群一群blahblah的群),不過已經引起興趣了,自然也就會多注意。於是乎就在一次臨時起意逛書展(也可以說是特賣之類的)的時候,敗了這本書。
 一開始看到書商的宣傳(上面第一段那一堆),其實我馬上聯想到的是前幾年也頗熱門的一本「奈米獵殺」(侏儸紀公園、失落的世界同作者Michael Crichton),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看看,雖然有點搭奈米熱潮出書,不過內容其實還不錯;當然,不可脫俗的它還是在說人類、科技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無知的人類自以為的科技遭到大自然、或者說自然演化力量的反撲,當然最後正義總是能獲得勝利,人類也在有良知有知識的人的努力之下,逃過了一次可能的浩劫。不過這種作品的大放異彩,也許正反映著一些現代社會對於自然環境的重視吧!用幾句書評最愛的老套:「科學v.s.人文」、「人類v.s.自然」,正是諸如此類的衝擊,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雖然說我不喜歡無腦的看小說(所以我不常看電視劇,太過於被動的接收刺激了:p),不過看個小說應該也不用這麼累的去掉書袋、拼命的把課堂上所學的文學批評硬套吧!(我討厭一些書評愛掉書袋,或是明明很純粹的感動硬要冠上什麼後現代、超寫實主義云云)...至於在看書的時候我又會不會下意識的去用非讀者的觀點,呵呵,這又是另一回事了。不過這本書我覺得,與其說作者用了什麼什麼手法、用了什麼什麼技巧、又或是多巧妙的把看似複雜艱澀的知識融入書中(這些都是博客來書評和書商找來一堆建中中山學生寫的讀者推薦最愛用的辭彙xD),不如說:在感動跟欣賞之間,讀者其實有更多反思的空間,不論是最濫情的「科學v.s.人文」、「人類v.s.自然」或是其他相對有趣(Nontrivial!)的比較,也因為他牽涉的層面極大,讓各種衝突對立展現很強的張力。(我不是很喜歡舉一堆例子充版面,而且現在書也不在手上,就請大家自個兒體驗看看吧)
 就以我自己,必須承認其實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動、或震撼並不是很大;也許是不像一般大眾對於這方面的相關知識知悉太少,或有著太過的人本思想,那當然是大大顛覆你的腦袋的。但是在我發下豪語兩天內看完卻花了三個睡前才看完的過程中,「看一段、停下來、想一想、再繼續看下去」的過程卻是不斷反覆的;不是過程不夠精采(我必須說,它的劇情就跟八點檔一樣緊湊,以至於很容易讓你知道你是在看戲,當然要投入也很容易),而是沉浸在未知與已知之間,久久不能自己。也許是題材、也許是對於大自然的關懷、也許是對於人類與大自然共存的憂心,更可能是對於人類的無知自大狂妄與傲慢感到無能為力。
 你可以說這是杞人憂天,但我寧願相信「大自然會走出她自己的路」。這是很有趣,但也很嚴肅的課題,也許有生之年人類還是這樣庸庸碌碌的吧!我們常自豪說文字與文明讓我們能留下歷史傳承知識讓我們跟動物有別而自詡萬物之靈,但人們真正從歷史得到的教訓卻是我們永遠學不到教訓。
 一本書的價值不應該是在書本身,而是在於書上給我們什麼,又讓我們聯想、甚至因此而去做了什麼;這一本,《群》,無庸置疑地是一本發人深省的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mmitstu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